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时间:2021-07-29 08:40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现将《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10日



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

(2021—2025年)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浙江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杭州作为省会城市,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按照推进七方面“先行示范”、打造七个“省域范例”要求,创造性系统性落实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城市新型空间格局,持续放大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综合效应,率先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率先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城市新型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市域一体的规划建设体系、高效联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全域统筹的保障支撑体系“四大体系”更加完善,“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的发展新局加快形成,基本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取得“先富引领、共富示范”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高,努力实现先富引领。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7万元/人。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万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翻一番、超过2万亿元。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相互促进,跻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列。国内大循环强劲动力源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强大链接点基本建成,形成更富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努力实现区域共富。主体功能布局更加科学,核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九大星城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核心城区优质资源向九大星城拓展,核心城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九大星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九大星城集聚。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富阳、临安、桐庐、淳安、建德五个区、县(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平均之比达到0.75。“轨道上的杭州”基本成型,全面建成都市圈、省域、市域、城区4个“1小时交通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碳达峰碳中和取得明显成效。

——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努力实现城乡共富。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达到4.6个。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3%,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愿学尽学。健康杭州建设不断深化,紧密型医联体体制更加成熟,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3.88岁。医养康养深度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基本成型。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职住平衡、共有产权房、自建租赁房等创新工作稳步推进,未来社区、乡村新社区建设全域推进。市域基础养老金统一标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努力实现群体共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力争实现倍增,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5%、20—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加快形成。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7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持续提高,努力实现物质精神共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扎实推进,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达到90%以上,社会诚信度达到96%以上,争取成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成功举办,后亚运效应持续释放。平安杭州、法治杭州一体推进,公民法治素养大幅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0.01人/亿元,万人成讼率低于62.5件/万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高水平完成。

——市域内外联动发展共同提升,努力实现协作地区共富。杭州都市区、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杭甬“双城记”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与绍兴、湖州、嘉兴等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山海协作成果更加巩固。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产业帮扶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援助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比例达到90%以上,协同建成一批幼儿园、中小学、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区)和乡村振兴样板村,帮助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二、加快建设全球数字变革策源地,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动能支撑

1.优化特大城市空间格局。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空间承载能力,坚持市域大统筹、差异化发展,促进优势区域更大发展、生态功能区有效保护,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原则,明确“一核九星”功能定位,推动“优核强星”、错位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城市肌理,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一核”即核心城区,由上城、拱墅、西湖、滨江四个区组成,主要承担中央活动区功能,持续做优做强创新研发、金融服务、高端商务、文化创意等经济形态,不断提高经济密度、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成为“大杭州”的强劲极核。“九星”即萧山、余杭、临平、钱塘、富阳、临安、桐庐、淳安、建德,按照郊区新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坚持以产兴城和依城兴业相结合,建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综合节点性城市。九大星城分三个类型:萧山、余杭、临平为紧密联动型,与核心城区高度关联,强化科技研发、高新技术等创新供给和都市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引领,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做强开放门户枢纽功能,打造产业高地、科创高地,成为“大杭州”的重要增长极;钱塘、富阳、临安为融核提升型,加速与核心城区互联互通,做强产业链支撑,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优化宜居宜业环境,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疏解,打造双创热土、品质近郊,成为“大杭州”的魅力新城区;桐庐、建德、淳安为生态赋能型,承担守护生态安全、保护水源的重大使命,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积极培育与生态功能相适应、资源禀赋相契合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诗画走廊、生态屏障,成为“大杭州”的靓丽后花园。

2.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实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全力增强创新策源力、技术供给力、成果转化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深度参与G60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强与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推动“张江研究+杭州智造”落地,共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全面提升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功能,支持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体系核心支撑,加快良渚、西湖、湖畔实验室建设,推动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北航超高灵敏极弱磁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落地,支持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打造高水平科教平台,争取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深化院士专家中心建设,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平台。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杭州高新开发区扩区提质更好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全面梳理一批“卡脖子”项目和重大研发需求,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抢先掌握一批“硬核”技术,努力形成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产业链关键环节协同创新。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设“杭州人才引力波系统”,迭代升级“人才码”,推行科研平台“一地引进、市域共享”,打造长三角人才特区。

3.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形成人工智能、视觉智能、集成电路、车联网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现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智慧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制造新模式,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若干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都市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持续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数字服务、金融科技、文创会展、智慧物流等优势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在线办公、互联网医疗、新零售等新业态,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促进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

4.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力实施亚运城市行动,高品质建成“亚运三馆三村”等重大工程,实施一批智能亚运重大标志性项目,全面提升城市无障碍设施保障水平,着力提升国际都市功能,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高质量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建设,开展首创性和差别化改革探索,在新型国际贸易监管、通关一体化改革、数字贸易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集成改革、先行先试,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与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全面提升链接全球商品、服务、技术、资金、数据等新型贸易能力。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高效推进电子世界贸易平台和数字贸易物流枢纽全球布局,筹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积极推进杭州数字丝绸之路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基本建成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深化杭州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长三角南翼空港经济中心和国家对外开放大平台。

5.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以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迭代升级“亲清在线”,推行“证照分离”“数字证照”,全面提升准入和退出便利度,打造“掌上办事之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在特色小镇、未来社区等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探索让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生态经济、现代服务经济成为新时代老百姓经济的有效路径。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全面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区域创新生态。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平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高水平推动浙江杭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规范有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活力。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6.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照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项指标,抓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6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率先探索形成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探索发展氢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和低碳高效产业比重,完成能源“双控”目标。积极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出台严控新上“两高”项目的实施意见,对在建、拟建和存量“两高”项目按照提效、整改、退出实行分类处置,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全面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深化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统筹推动农业减排增汇,广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加强低碳、零碳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平台建设和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提升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数智体系和综合应用场景,依靠技术变量抢占制高点。加快推行“两山银行”建设,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三、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

7.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都市可达、全市快联、多心加密、组团互通的综合交通网,持续推进“5433”综合交通大会战,推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扩容提升,完成城市轨道交通三期项目建设,启动四期项目实施,推进杭州西站枢纽、运河二通道、杭州中环工程、杭淳开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内河港、信息港“五港联动”,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畅通城乡交通微循环,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管养,开展城乡客运提质增效工作,实现市域较大自然村客运通达率100%,打通乡村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实现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标同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供应链体系中的集成应用,支持发展新流通模式,提升现代流通支撑能力。实施全面共享数字红利行动,制定填补“数字鸿沟”的政策机制,实现5G基站乡镇以上地区全覆盖、5G网络重点行政村全覆盖,提升杭州算力基础,加快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天地一体、人机交互、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万物智联网。

8.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可及。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完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建成覆盖城乡、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大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支持跨区域跨层级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加强普职融通。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品质,让每个孩子都能公平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支持杭州师范大学创建全国一流大学,支持浙大城市学院争创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全面推进健康杭州建设,建立市域大健康统筹联动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国家癌症中心早筛早诊早治南方基地、浙医一院总部二期、市一医院新院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快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探索建立“养老顾问”机制,培育100个康养联合体。

9.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率先开展职住平衡创新工作,探索研究特定区域购房政策,积极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建设。优化调整用地供给空间结构,增加九大星城的住房用地供给比例。创新保障性租赁住房筹建方式,加快人才专项租赁住房、蓝领公寓建设,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创新工作机制和改造模式,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拆改结合”试点,促进城市风貌、小区功能和生活品质提升。推动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保持农村困难家庭危房“动态清零”。健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民主协商和运维长效机制,实现加装电梯“能改尽改、愿改就改”。

10.构建市域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的机制,适时调整参保人员缴费档次和补贴标准,逐步缩小不同人群养老金差距。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深入开展国家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稳步提升低保低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助水平。完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体系,推动三级救助站标准化改造升级。深化助残服务,加强精神残疾人托养,完善残疾人救助、医疗康复保障和福利补贴等制度。

11.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调整完善以居住和社保缴纳年限为主要指标内容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率先推进以土地为重点的农村集成改革,探索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乡村实施全资源开发,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实施“人才西进”、新乡贤带富工程,加快乡村农旅融合发展,全市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300亿元,乡村旅游人次突破1亿人次。大力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高水平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全面实施“百社示范、千社提升”工程,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亲民化的未来社区生活场景。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迭代升级未来邻里、绿色低碳、乡村善治等场景,建成一批示范性乡村新社区。建立健全农村村(社区)共享优质公共服务机制,以现有设施为基础,确保每个村(社区)具备“六个有”功能,即有卫生健康诊疗服务、有文体活动场所、有老年助餐服务、有便民服务网点、有公共交通服务、有退役军人服务。推广“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开展余杭西部富美全域共同富裕建设,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12.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力争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0000家。支持和规范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探索完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对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做好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工就业竞争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技能培训,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

13.全面落实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推动工资合理增长,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增收致富。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实现居民收入十年翻一番。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职工成长发展工程,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畅通产业工人提升学历、提高技能的成长成才通道,激发基层干部、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五年翻一番。

14.完善财政政策调节收入机制。进一步理顺市区间财政关系,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强化可持续保障机制。创新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完善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现行社会救助制度无法覆盖和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临时救助。建立健全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加精准高效直接惠企利民。

15.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推进市、区县(市)两级慈善基金建设,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发展枢纽型、资助型、行业性慈善组织,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巩固提升“春风行动”等品牌影响力,探索“互联网+慈善”模式,打造“接收捐赠、链接资源、居民互助、阳光公开”的全市慈善公益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慈善+金融”创新,支持公益创投、网络众筹、慈善信托、公益拍卖等新型公益模式规范发展,开展以“慈善一日捐”等为代表的全民性慈善活动,不断壮大“钱塘善潮”。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回报社会。扎实推进诚信红会建设,提升社会爱心汇聚、慈善筹资动员、应急救援等保障力和公信力。

五、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着力建设文明和谐美丽家园

16.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全面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守好“红色根脉”。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弘扬“最美”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各类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放大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三大世界遗产综合带动效应,高水平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江文化产业带、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有序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等申遗工作,加强文物遗产和名城保护工作,着力打造世界遗产群落和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深入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做好杭州丝绸、青瓷、茶叶、中医药、杭帮菜、金石篆刻、浙派古琴艺术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编纂出版“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推进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统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非遗申请工作。加快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杭州博物馆、杭州美术馆、中国印学博物馆、杭州音乐厅、南宋博物院、杭州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等文化地标性设施建设,创作更多弘扬主旋律、具有杭州特色的标志性代表性文艺精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壮大数字内容、数字音乐、动漫游戏、影视创作、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优势行业,持续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展会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市域全覆盖,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面布局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九大星城和新建大型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实现重大公共体育设施市域全覆盖。推进信用杭州建设,推广应用杭州个人信用码,打造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构建党政部门与社会力量联动的志愿服务机制,实施“小青荷进社区”“微笑亭”等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精神成为杭州城市文化。推进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17.全力打造“湿地水城·大美杭州”。积极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为轴线,联动运河、苕溪,串联山水资源,统筹自然水系、山体、湿地、绿地等生态资源,在多中心、多组团、多节点之间构建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湿地保护三年行动,高水平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程,加强千岛湖良好水体综合保护,提升湘湖、梦溪水乡综合保护和利用水平,打造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推动钱塘江、苕溪、大运河等流域治理与水生态修复保护,强化流域生态联防共治,实施运河山水景观连廊工程,积极申办“园博会”,持续提升三江两岸人文景观,打造江南园林城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工业园区全面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建成全域“无废城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

18.全面提升平安杭州法治杭州建设水平。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建设,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做实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全面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民呼我为”长效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机制,推进诉源、警源、访源、安源治理,加强基层警务基础设施保障,健全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行动,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防护,强化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提高网络社会抗风险能力。加大安全生产综合共治力度,严格落实部门(行业)安全监督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完善道路交通、建设、消防、危化、矿山、食药、城市运行等领域安全责任体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全面提升疾病防控、院前急救等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水平。探索数字孪生机制,率先建成城市智能感知网,建设地下智慧感知系统,切实推动“城市地下空间智防”多跨场景重大改革,统筹推进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等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守住城市运行安全底线。全面提高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水平,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率先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地方法规规章政策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法治”水平,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引导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打造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

六、扛起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的责任担当,为全省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19.充分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杭州都市区、都市圈建设,以毗邻区同城化为突破口,规划建设杭绍、杭嘉、杭湖三大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探索民生领域“一卡通”,稳步推进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便利化、交通出行管制政策同城化、跨市域公交线路拓展等一批群众感知度高、获得感强的同城化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唱好杭甬“双城记”,以产业协同、开放联动为着力点,滚动实施重点任务清单和标志性工程清单,加快推进海关跨境贸易便利化联动、杭甬运河“四改三”、超高速客运通道等一批标志性支撑项目,共建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加快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深化开展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领域协作,合作共建山海协作产业园和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发展“绿色+智慧”山区特色产业,助力协作地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发挥浙江人才大厦作用,规划建设“产业飞地”,为兄弟城市在杭州设立人才和科技孵化基地提供支撑。

20.深入开展跨省合作和对口支援。加快建设杭衢黄省际旅游合作示范区,谋划推进一批精品文化项目、优质旅游项目,贯通名山、名湖、名镇、名城等特色资源,在绿色发展中推进沿线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重点做好与四川省广元市、甘孜州等地的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全面精准开展与西藏色尼区、新疆阿克苏市、青海德令哈市等地对口支援,持续推动产业合作发展、教育医疗支援和文化交流交融,促进对口地区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加强与长春、长白山对口合作,推进深化开放、产业转型、创新创业、要素流动和人文交流,构建全面深度合作体系。

七、落实工作保障,凝聚推动全域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2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实施领导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引导党员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深入推进清廉杭州建设,强化正风反腐肃纪,健全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让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市委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建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各自实际,加强通力合作,打造最佳实践,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工作闭环,激发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

22.以数字化改革驱动制度重塑。全面落实“152”工作体系,以重大需求、多跨场景、重大改革“三张清单”为抓手,做优做强城市大脑,探索建设产业大脑,健全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推动场景接口互联,加快形成一批群众爱用、基层受用的多跨场景重大改革成果,提升系统集成、创新应用水平,努力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策源地。主动承担全国性的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任务,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科学制定评价考核体系,将有关目标要求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评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

23.强化系统观念。充分考虑杭州“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人口增长和分布趋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牢牢把握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安排、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科学确定合理的发展指标和标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吊高胃口,不搞“过头事”,坚持使推动共同富裕与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相协调,尽力而为满足实际需求,量力而行保障持续供给,率先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24.营造良好氛围。全方位、多渠道对推动共同富裕相关政策和做法进行宣传报道,增强人民群众的知晓度、认同感和满意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弘扬勤劳致富精神,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把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向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营造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共同受益者。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画好统一战线“最大同心圆”,强化人民团体引领服务联系群众功能,充分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推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形成全民推动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